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能源频道 > 能源经济 >
分享

  央视纪录片《大国工匠》讲述了不同岗位的工匠,他们凭借自己过硬的技术,追求技能的极致化。当被他们精湛技艺所惊叹时,很多人兴许都会有个疑惑“一个合格的工匠从何而来?”带着类似的问题,笔者走进了神南产业发展公司机电设备维修中心。

  匠室搭建造匠品

  有这么一个地方,面积虽然不到百平米却被称为该公司价值千万元的“黄金地段”。建成不到5年就被视为公司能工巧匠的“黄埔军校”,它就是“唐程理技能大师工作室”。该工作室成立于2016年,承担着公司科技创新、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任务,同时也是周边煤炭生产矿井机械设备故障解决、难题攻克的重要基地。

  走进技能大师工作室,一沓沓专利证书、一座座奖杯尤为惹眼。“这些奖杯对我们来说,首先当然是种奖励,是对我们付出努力的肯定。但也是一种激励,创新是发展的不竭动力,当下不缺少创新点,只是缺少发现创新的眼睛而已。”谈及创新时,工作室负责人唐程理说出了自己的见解。据了解,该工作室自成立以来,累计创新项目达100多项,为公司创造和节约费用约1000多万元,培养了100多名技术骨干,所以才有了“黄金地段”“黄埔军校”的美誉。

  初心不改树匠心

  在工作室流传着一个“本子的故事”,故事的主角就是45岁的唐程理。从参加工作的第一天起,他就下定决心:要干就干出个样子。于是,他随身带着个本子,处处留心观察师傅们工作时的技术要领,不漏掉一个细节。只要有空,他就拿着图纸和说明书,对照设备元件分析原理。翻看他的记录本,里边密密麻麻地记录着检修设备型号、故障部位、配件更换、拆卸安装顺序、相关原理分析等内容。

  “本子是我的维修宝库,电笔和钳子是我的双手。”这是唐程理经常说的一句话。工作20多年,对机电的那份热爱之情从未改变,凭借着热忱与坚韧,他先后取得了陕西省“神南杯”技术比武大赛钳工第一名,获得“陕西省技术能手”称号。

  技能培养筑匠魂

  独行快,众行远。一个人的技术再好也是微不足道的,一个人的技术再强也是有限的。能够让手艺传承下去,才是真正的匠心精神。

  作为人才培训工作的优秀讲师,唐程理致力于建设高素质技术队伍,坚持每月组织两次理论培训和现场技能培训,开展课题讨论、研究。近5年来,他培育了40多名机电班组长和100多名技术人才,大多数已成为独当一面的技术骨干,有的在各类技能竞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只要大家有干劲、有目标,公司就不会亏待你们,还会让你揣满‘票子’、挣足‘面子’,还能给你‘位子’,我就是从一名工人一步步走出来的。”唐程理对教室里的学员说道。

责任编辑:张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