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能源频道 > 西部新闻 >
分享

网络安全知识宣传

网络舆情安全

你我共同守护

现如今网络已经成为我们获得新消息的重要途径更成为我们学习知识的新方式但当我们享受网络带来的便利时我们是否会注意在网络上的言论发表是否得体是否会给他人生活带来困扰掌握网络舆情安全知识不容小觑网络舆情、网络谣言知多少?

网络舆情是以网络为载体,以事件为核心,广大网民情感、态度、意见、观点的表达、传播与互动的集合。指在互联网上流行的对社会问题不同看法的网络舆论,是社会舆论的一种表现形式,是通过互联网传播的公众对现实生活中某些热点、焦点问题所持的有较强影响力、倾向性的言论和观点。网络舆论则是各种流行网络舆情的多元化集合。

网络谣言,是指通过网络媒介而传播的能够引起关注,给社会稳定、公众生活带来影响的未经证实的信息。它具有哪些特点呢?

1来源模糊,隐蔽性强

网络谣言的信息来源不明确,通常以若干图片或者视频片段的形式再配上特定的文字出现,图片和视频往往看不出明确时间地点,只有事件本身,造谣者往往就是借助这种模糊不清的信息断章取义地博取“吃瓜群众”的眼球。

2传播迅速,影响力广

当今社会谣言传播方式更加多样,网络谣言借助互联网传播优势,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通过裂变式传播,快速广泛地抵达受众。成本低速度快,一张图片或者一个视频短短几个小时就可以成为网络热点事件,影响十分广泛。

3内容荒诞,蛊惑性大

标题往往涉及我们当下的生活,容易吸引眼球危害性极大。等真相浮出水面时,许多网民已经上当受骗。

网络谣言的原因

1网络素质参差不齐

网络谣言的制造和传播者往往利用部分网民素质不高、缺乏辨别能力和信息素养的弱点,制造和传播虚假信息。

2网络监管不力

当前网络监管机制存在漏洞和不足,难以有效遏制网络谣言的传播。同时,部分网站和社交媒体平台对信息发布缺乏严格审核和管理,为网络谣言的传播提供了便利。

3利益驱动

部分或组织为了追求经济利益或其他项目,故意制造和传播网络谣言,他们可能通过操作、制造社会恐慌来获取非法利益。

网络谣言的危害

1损害他人名誉和利益

网络谣言往往针对特定个人或群体,散布虚假信息,恶意攻击和诋毁他们的名誉和利益。这可能导致受害者遭受经济损失、社会压力和精神创伤。

2破坏社会稳定和信任

网络谣言可能引发公众恐慌和不安,破坏社会信任和稳定。虚假信息的传播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甚至导致社会动荡。

3误导公众认知和价值观

网络谣言往往利用人们的认知缺陷和心理弱点,制造虚假信息,误导公众对特定事件或人物的认知和评价。这可能导致公众价值观的混乱,影响社会文明进步。

造谣、传谣需要承担什么法律后果

1行政处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五条规定: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五百元以下罚款。

2刑事处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九十一条之一第二款的规定:编造虚假的险情、疫情、灾情、警情,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或者明知是上述虚假信息,故意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以编造、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罪定罪处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零三条第二款、第一百零五条第二款以及两高《关于办理妨害预防、控制突发传染病疫情等灾害的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条第二款的规定:利用突发传染病疫情等灾害,制造、传播谣言,煽动分裂国家、破坏国家统一,或者煽动颠覆国家政权、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的,以煽动分裂国家罪或者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罪定罪处罚。

网络舆情安全的正确打开方式

1谣言止于智者

不盲从听信网络的只言片语,应具备基本的网络信息辨别能力。要做到用文明的语言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做到互相尊重,摒弃造谣诽谤,不通过贬低丑化自我的形式哗众取宠,坚决抵制淫秽色情等,在尚未全面了解信息前,引人注目的内容不要随意编辑、转发,保持理性不盲目跟风,要有求真务实的品质,通过官方等正规渠道了解信息,坚决不做造谣者和传谣者,积极倡导文明健康的网络生活方式,打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

2注重信息来源

“不信谣,不传谣”,当我们获取信息时应以权威平台和权威专家发布的信息为准。比如“人民日报”“新华社”“人民网”“央视新闻”等都是权威平台,具有极强的公信力,从这些平台获取的信息较其他平台更真实准确。如果信息的来源不可靠,我们一定不要传播。

3自觉学法守法

无规矩不成方圆,网络空间绝对不是法外之地,我们享有表达自由的权利,但也要承担起维护真相的义务。在享受网络空间带来便利的同时,需自觉规范网上活动行为,不破坏网络空间技术基础,不发布违法有害信息,不传播负面及谣言内容,主动遵守法律法规、道德层面的公序良俗,主动规范自己的网络行为,用理性的态度上网,对法律心存敬畏,学习法律知识,培育守法好习惯,保护自己也是保护我们的家人。

4参与网络建设

你传播的任何一个谣言都有可能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因此要谨言慎行,拒绝成为“键盘侠”,坚决维护良好的网络秩序。每一个网民都有义务抵制虚假信息,可以向有关部门反映、举报虚假信息,不冷眼旁观。

 

责任编辑:张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