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能源频道 > 能源经济 >
分享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群体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重新认识中国农民,了解农民群体的新变化、农村人才的新需求,培育适应现代农业发展方向的人才队伍,对实现乡村人才振兴,带动乡村全面振兴具有重大意义。

  农民群体已发生重大裂变

  在工业化、城镇化大发展的背景下,国民经济总量和结构不断变化,2018年中国经济总量已达90万亿元,占全球经济总量的16%,与此对应的是国民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农业由1978年的27%下降到7.2%,农业大国演变为工业大国。从农业农民的角度观察,一系列数字引人关注。

  一是从农民的从业数量和结构来看。41年改革开放,从事农业的劳动力经历了少到多、再度下降的数量变化,1978年为2.83亿人,到2002年达到3.66亿人后,绝对数量开始不断减少,到2018年,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减少到2.03亿人。与此同时,1978年劳动力结构中,从事农业的比例大概是70.5%,到2018年,比例下降到26%,每年下降一个百分点以上,全部劳动力构成由农民为主变为二三产业从业人员为主。1978年8亿农民搞饭吃,没有把饭碗解决好。到2018年,农业人员持续减少,我们却解决了自己的吃饭问题。简言之,种地人越来越少,但农业产出达到历史高点。

  二是从劳动生产效率来看。从事农业的劳动力绝对数量和比例持续下降,最直接的结果就是农业劳动生产效率相对于非农产业的提升。1978年一二三产劳动生产率是1:7.5:5,到2018年比例调整到1:5:3.8,农业劳动生产率在不断提升。尽管农业从业人员的劳动力生产效率仍低于二三产业,但提升速度已超过二三产业。

  三是从农民群体分化看。虽然目前全国还有2.6亿普通农户,农村劳动力高达5亿人左右,但其中2.88亿人从事非农产业,农村劳动力构成发生了重大的变化。首先,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发育成长。农业农村部统计,2018年全国家庭农场约60万家,合作社216万家,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8.7万家,仅计算领军人物,大约是300万人左右。其次,返乡创业的劳动力达到780万人。再次,据农业农村部统计,全国职业农民2018年约有1500万人。最后,城市企业和城里人下乡,包括从城市到农村从事电商、民宿产业、智慧农业、农产品加工业的领军人物,数量在100万以上。粗略计算,若加上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领军人物,各类农村人才和职业农民总量应超过2500~3000万人,约占2018年2亿从事农业的劳动力总量的12%~15%。这是我们实施乡村振兴的希望所在,也是解决“谁来种地”“地怎样种好”的新型经营主体生成的源泉。


  乡村振兴需要高素质人才

  乡村振兴是篇大文章。乡村振兴要求人才振兴,具有人力资本的农民是中国现代农业的生力军。为此,党的十九大报告、最近几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对农村人才都提出了明确要求,要培养造就一大批有文化、懂科技、会管理、善经营的新型农民。事实上,乡村振兴需要聚焦方方面面的因素,要求提升各类要素资源的配置效率,但更需要的是人才。农村人才可以用三个关键词来概括:

  实用性人才。聚焦农林牧渔各产业,要发挥引领作用,但更需要具有工匠精神。改革开放41年,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农林牧渔各大产业保持增长势头,各种各样的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涌现,农业的产业层次在不断提升,如何生产得出来、卖得出去、卖出更好的价钱,需要高素质的农民群体,需要带领更多农民群众生产致富的领军人物。大家都种地,他的地种得比别人好,大家都养猪,他的猪比别人养得好,这就是我们倡导的“工匠精神”。

  引领型人才。这类人才需要具有创新精神,不仅仅表现在传统农业向高端发展,更表现在各类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方面,敢为人先,别人不敢干,他敢,别人不敢尝试,他敢创新。在农业观光旅游休闲、民宿产业、“互联网+农业”、智慧农业等方面,都需要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特别是随着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很多前所未有的职业脱颖而出,比如乡村规划师、农村生产生活类服务性从业人员等。这方面,“新农人”具有广阔的生存空间。

  管理型人才。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以及各类产业化经营组织的带头人,不仅自己要致富,而且要带动越来越多的普通农民群众共同发展、共同致富,让普通的农民群众在乡村振兴中有获得感、参与感、幸福感。因此,需要大批有管理能力,有情怀,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才担当领军人物角色,发挥引导作用,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的有机衔接。要着力培养这样的致富带头人。


  为人才培养创造宽松环境

  农村人才的健康成长,需要政府和市场两方面共同发挥作用。

  其一,建立内生激励机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培养一支“一懂两爱”的“三农”工作队伍,《中国共产党农村工条例》明确提出,培养造就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队伍。如何实现预期目标?从内生激励来讲,一是要鼓励高素质农村人才加强理论学习,提升素质,同时,勇于实践,最大的实践来自于田间地头。要增强他们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二是要重视职业教育,把职业教育摆到一个更高位置上来。中央对这个问题认识非常清楚,贯彻落实好中央的要求,是培养造就一批高素质人才的基本选择。相对于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新产业新业态的出现,需要在技能培养方面加大力量,特别是在互联网改变了农业实现形态的背景下,各类人才需求更加旺盛。因此,技能培养要适应乡村振兴、现代农业发展方向要求。

  其二,创造宽松的人才成长环境。一是在深化农村改革方面,土地制度改革如何让越来越少的人种越来越多的地,而这类越来越少的农民,素质要求却越来越高。唯有高素质的人才才可以实现生产出好东西、卖出好价钱的基本要求,这也需要在土地制度改革方面下功夫。要继续推进土地三权分置、促进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规模经营,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盘活用好闲置的农村土地资源。二是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包括家庭农场主、合作社领军人物、产业化经营组织的领军人物,要有准确的定位和责任担当要求,要引领、提高、发展农民。要在组织形式、培训方式方面有更多的创新,在平台建设方面做大文章。三是在投入方面做更多的文章。长期以来,教育投入更多的是学历教育,今后要向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方面倾斜,包括在学习期间获得相应的补贴补助,这是发达国家普遍的做法,我国应该予以重视,参考借鉴。

  总之,在内生动力方面形成激励机制,在外部环境创造方面提供平台,为高素质农民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让农业后继有人,真正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高素质农村人才享有崇高的社会地位,有用武之地。

责任编辑:张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