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能源频道 > 西部新闻 >
分享

清晨6点30分,王丰就已经来到自己的办公桌前,作为张家峁矿业公司综采一工区的区长,他要仔细查看上一个班的值班记录,结合前一天的工作进行梳理分析,在班前会上对下一个班进行详细安排。

综采一工区现在生产方式是“三六制”。7点就要开班前会,主要强调当日工作任务和安全操作。半个小时后,王丰又走向办公楼,去参加每日的调度会。

选择了便一往无前

“我和煤矿有‘缘分’,我的父亲在韩城老区挖了一辈子煤,现在我也在煤矿上班,咱也算得上‘煤二代’了。”王丰笑着说。

2008年10月,王丰从大学毕业后,坐上了从西安开往陕北的绿皮火车,踏上了北移之路,来到了张家峁矿业公司。

因为自己是“煤二代”,印象中只有过去老区煤矿灰头土脸、“脏兮兮”的旧模样,还有父亲所形容的井下条件——“脏乱差、有瓦斯、顶板不好”。而初入张家峁的王丰发现,旧日里那种脏乱差的场面已然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的一个正在建设的千万吨级的现代化矿井。

“服从安排,踏实做事”,这是王丰刚步入工作岗位时,父亲所叮嘱他的话。因为没有井下工作经验,他和大多数初来的大学生一样,从最开始的支架工干起,每天按部就班地拉架子、清煤,循环作业……日复一日的熟悉生产上的各个环节。

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凭借着踏实勤奋的作风,2013年,他被公司调整为技术员。为了让自己成为“多面手”,王丰从工作面的线路铺设、设备安装不断去学习,了解采煤工艺、方法。遇到不懂的问题或者难题,他就去请教师傅、老工人等,只要能解决问题,他就不怕丢面子。而这种执着努力也让他在技术增进的道路上不断迈进。

多年来的积累,让一直在一线工作的王丰对采煤技术有着自己的认知,从工作面的初采、复采、末采措施的制定到采煤工艺的探索研究,他从来没有止步,永远奔跑在追求进步的道路上。

十年磨一剑,王丰通过自己的努力,逐步从一名普通工人到技术员、副区长、再到区长的岗位。一步一个脚印,每一步都在成长。

迎难而上共克时艰

“2020年是我压力最大的一年,也是在张家峁工作这些年来遇到末采最难干的一个工作面。”王丰对那次冒顶至今记忆犹新。

2020年6月29日,综采一工区负责对15210工作面进行回采。由于工作面剩余200多米就进入末采阶段,加上机尾段上方正进入3-1和4-2的双重叠采空区,工作面压力急剧增大,大块冒落的矸石瞬间落下,刮板运输机和采煤机右滚筒在大块矸石的挤压和拥堵之下,无法正常运转。王丰立即组织技术骨干成立了攻关小组,结合现场情况制定措施进行顶板维护。就在那近1个月时间里,一天24个小时里王丰能下3趟井,和全工区职工一身煤泥一身水地处理着各种复杂情况。值班室里,大家经常能看到升井后来不及换掉工作服的王丰在给下一班的兄弟们讲解现场情况,安排部署整改措施,并强调一定要注意安全。

当时四点班刚下班的张海龙回忆说:“在井下最难的一个多月时间里,经常凌晨两点多下班还能看到王区长办公室还在亮着灯,大家都说他是‘工作狂’”。

梅花香自苦寒来

就是这样一个“工作狂”,给综采一工区带来了亮眼的工作成果。2021年,公司调整生产模式,将“三八制”改为“三六制”。他通过优化生产工艺和劳动组织,制定超前检修计划,合理组织生产任务。让人机配置达到了最优配比,这一举措的实行极大地激发了该工区职工投入安全生产的积极性,提升了工作实效,也实现高质量发展与提高职工幸福指数“齐头并进”。

在智能化煤矿建设和“一优三减”上,他制定管理措施,降低安全风险,实现减人提效,达到“减时不减量、减班不减产”。8月完成产量87万吨,创出建队以来最好成绩。以实干笃定前行,用责任和担当交出了一份“硬核”成绩单!

井巷幽深,难掩敬业奉献的光芒,寒来暑往,磨砺出厚积薄发的能量。十二年来,王丰就像煤海深处的闪闪乌金,无怨无悔在张家峁这片热土上奉献着自己的光和热,用智慧、双手和矢志不渝的奋斗诠释着一名新时代矿工的责任与担当!

责任编辑:张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