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面前写担当
3月18日上午早调会结束后,拿着《入厂申请》单,我挨着去找分管领导、安全生产环保部、后勤服务公司签了字,跑到大门口接摄影老师。在大门口和办公楼做了两次体温检测、两次摸排登记后,才将老师请到了会议室。
九点,我们按时开启了神南产业发展公司第一季度新闻采风暨新闻摄影培训。由于疫情影响,参加这次活动的人数受到了限制。公司各部门、中心都想着多培养几名通讯员,多次打电话咨询可否多报名额。虽然没能答应他们的要求,但是心里却美滋滋地想:大家对新闻宣传工作越来越重视了,今年这项工作一定会再上一个新台阶。
活动启动仪式上,我们20名通讯员举行了一场“线上升旗”仪式,将广场上的升旗仪式搬到了会议室。所有人起立,注视着屏幕上的国旗,唱着国歌。那时那刻,我的眼泪不停地冲撞着眼眶,生怕它夺眶而出。
这一次的疫情,让我们不仅从镜头上、在防疫检查点看到了一线医务人员、解放军、人民警察、社区工作人员等等“逆行者”的感人事迹,更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盘棋的疫情防控布局,诸多媒体关键时刻发出了关键声音。特殊时期,我们以这样的方式开启新一年的新闻宣传工作,只为祝愿我们的祖国早日全面战胜新冠疫情,而我们也要像战“疫”线上的记者们“迎难而上,宵衣旰食”,用责任与担当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鼓舞斗志,为企业发声。
脚沾泥土书情怀
3月19日,“脚下有多少泥土,心中有多少真情”。昨天一上午的新闻摄影培训之后,我们一直在厂区、车间、班组进行采访,将镜头和视线对准了一线岗位职工,挖掘他们的亮点工作和典型事迹。这是一次接地气的“走转改”,更是一次“四力”实践的历练之行。
连着两天风刮的好大,走在厂区里,风吹得身体能漂移出去,头发狼藉不堪的蒙到脸上,风眯得眼睛一时看不清脚下的路。我们护着手中的照相机和摄像机,衣服兜里装着笔和本,戴着安全帽穿梭在机电设备维修中心的各个车间。
春风好借力,复工正当时。各个车间生产井然有序,切、磨、焊、拆、洗、装……机器轰鸣,职工们戴着口罩在线忙碌着。在三机车间,摄影老师看到一个维修工人在转载破碎机孔清除焊接药渣,赶忙指着转载破碎机孔的另一边招呼着大家一起拍摄。大家纷纷蹲下,调整角度、按下快门,用镜头记录下了那一副宝贵的画面;救护中心的姬宸慞根据采风线索,在车间里找经理、班长、老师傅和新来的大学生,同他们从检修项目、设备名称、维修过程一直谈到了个人成长,他害羞地告诉我说:“我问了好多问题,有些问题自己觉得都傻,但是只有知道的更多,我才能缕清思路下笔。”
从三机、采掘到支架,大家一路采访一路取景,不时拿着采访本记录着了解到的关键词,偶尔翻看着相机里的照片,交流拍摄心得,探讨拍摄技巧。大家一心想着写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精品佳作。
评选现场画坐标
3月20日上午,现场评选采风稿件,我还是蛮期待的,急着想看这次的成果。到截稿时共收到了12篇稿件,我们邀请了公司五位写作大咖参加评分,他们的分值占到60%;采风人员也共同评分,分值占到40%。
评选现场,大家认真的看着每一篇稿件,有日记式的报道、有夺人眼球的标题,还有技能大师成长历程的感人故事,通讯员们看到了别人的妙笔生花,也发现了自己的采写短板。
经过认真严谨的筛选和评审后,最终,搬家中心郭倩的《“思创花”催生效益果》、搬家中心党莉萍的《匠从何处来》、机电设备维修中心侯娇的《匠心守初心,他有“硬核”之技》3篇稿件脱颖而出,分别获得一、二、三等奖;按照总分数,搬家中心获得了新闻采风优胜单位。
有收获、有遗憾,三天连轴转的培训、采风、评审,按响了通讯员成长的“快进键”,激发了学习的“加速度”。交流中,大家纷纷表示,2020年将重新设定坐标,坚持“走转改”,点燃创作火花,讲好产业故事,传播产业声音。
责任编辑:张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