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2日16时30分许,陕西省神木市百吉矿业李家沟煤矿井下发生冒顶事故,共造成21人死亡。其中,当天确认19人遇难,另有两名失踪人员于13日6时50分找到,2人均已死亡。事故发生后,应急管理部、陕西省、榆林市和神木市四级政府部门在第一时间启动应急预案,开展联动救援。截至1月13日12时35分,21名遇难矿工遗体已经全部升井,救援工作基本结束。榆林神木公安局也于14日依法对神木市百吉矿业有限责任公司相关责任人采取刑事拘留措施,事故原因和案件正在进一步调查和侦办中。
应急反应:应急预案启动迅速 多层面响应到位
本次矿难属于典型的重大突发事件,对政府部门的反应时效和应急能力有着严格的要求。事故发生后,神木市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神木市矿山救护队和国家能源集团神东矿山救护队赶赴现场进行抢险救援。接到事故报告后,陕西省委书记胡和平、省长刘国中分别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全力以赴,科学施救,防止发生次生灾害,同时做好善后工作。陕西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梁桂带领省级有关部门负责人以及榆林市主要领导在第一时间赶到事故现场指挥、组织救援。
同时,在部委层面,应急管理部在接到事故汇报后,立即启动了两个层面的抢险救援举措。一方面,为了能够更高效地部署救援工作,为抢险救援救治节省宝贵的时间,启动了线上指挥系统,远程调度安排相关工作。党组书记黄明在第一时间赶到应急管理部指挥中心远程听取陕西方面的汇报,并指挥部署相关救援工作。另一方面为了加强现场救援工作的力度,确保救援和事故调查工作的开展,又派副部长、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局长黄玉治当天赶赴现场指导相关工作。最后,在司法方面,当地公安部门在1月14日对6名相关责任人采取了刑事拘留措施,并冻结了企业的银行账户,刑侦工作同步开展,为事故的调查、取证和处置提供了司法保障。
为了防范同类事故的再次发生,榆林市于1月14日下午召开全市安全生产工作紧急视频会议,要求所有炮采、残采和45万吨以下煤矿立即停产,全面开展隐患排查。当日起,由市级领导带队,抽调各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4个联合执法检查组,对全市263个煤矿逐一进行排查,并邀请第三方进行评估。
在本次事故的现场救援中,各层级单位快速反应,多部门协调联动,远程调度和现场指挥共举,诸多举措为救援工作提供了保障。应该说,本次应急预案的启动和现场救援工作表现没有出现明显的纰漏。
风险防范:安全检查被指“隔靴搔痒”,事故预警关键时候失效
煤矿企业是安全风险高危单位,更是安全检查的重点巡视对象。这几年,当地各级政府部门也采取了诸多举措强化安全生产工作,重点防范事故灾难。据媒体报道,2017年3月,陕西省安全生产委员会曾下发一份编号为陕安委2017年3号的通知,其中特别指出榆林市应注重预防大面积冒顶引发事故,要检查煤矿各类安全生产条件是否齐备。其中,尤其提到要检查煤矿是否建立采空区顶板监测制度和遇到大冒顶征兆及时停产撤人的制度。其中,顶板管理对冒顶事故的预防能够起到关键作用。应该说,省级安全生产部门对该地区的安全生产风险提前做了比较明确的风险提示和具体指导。
2017年3月至9月,在省安全生产部门的指导下,陕西全省开展煤矿全面安全“体检”专项工作,要求在规定期限内完成所有煤矿及煤矿上一级公司的“体检”工作。10月至12月,由陕西煤监局会同煤炭生产安全监督管理局,对隐患突出的企业进行“回头看”。据媒体报道,本次安全检查结果中,百吉矿业列名于《正常生产建设矿井名单》中。此前,陕西秦安煤矿安全评价公司曾于2017年下半年为百吉矿业做过一次安全现状评价报告,评价的结果为合格。2018年6月19日,百吉矿业被陕西省煤炭生产安全监督管理局认定达到二级安全生产标准。
陕西鲁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是涉事煤矿企业百吉矿业的托管单位。作为上级管理单位,陕西鲁泰在2018年初对百吉矿业的安全生产情况做了调研和评估。该公司百吉项目部生产技术部部长秦培建在当地调研后发现,李家沟煤矿所在的神府煤田,大部分区域的煤层都埋藏较浅,基岩薄,平均采高达4.2米,上覆较厚的松散层。这种大采高、薄基岩煤层的矿压规律不同于普通采场,来压期间有明显的顶板台阶下沉现象。该调查结论还整理成论文并发表在《内蒙古煤炭经济》刊物上。据此可以断定,在事故发生前,煤矿上级管理公司已经对李家沟煤矿的工作面承压情况进行了充分的了解,掌握了相应的情况和风险隐患。据工人透露,李家沟煤矿也制定了较为严格的安全生产制度,除了要求工人必须携带齐全安全装备外,每天下井前都要专门开会强调安全。
综上所述,虽然陕西各级政府部门及企业在安全管理上确实做了大量的工作,在政府检查、专业评估、企业自查和工人教育等方面付出了很多努力。但是,上述举措并没有能够成功避免本次事故的发生。这说明,当地各级政府部门和企业在安全管理上依然存在不足。对于此悲剧,陕西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总公司葛桥军指出,2016年,陕西省煤炭管理专业人员不到总数的20%,人数少任务重,导致煤矿缺乏必要的监督管理。更是有不愿具名的专家告诉媒体,这样的检查像在“隔靴搔痒”。
另外,据媒体报道,就在事故发生的一两天前,百吉矿业的屠姓总工程师突然要求司机改由512矿道进车,502矿道出车,违者罚款。有矿工回忆,车工以前有煤才下井,现在不管有没有煤都下井,“空车走512,重车走502,遇到事故,结果车让不开。”由此可见,除了上述安全检查工作落实不到位外,李家沟煤矿在冒顶事故监测、预警和应急反应方面存在不可忽视的问题。结果证明,相应机制在事故发生的关键时候失效,既未能对事故的发生提前预警,也没有在事故发生时有效保护工人的生命安全。所以,该方面的情况和责任需要事故调查部门仔细研究。
舆论引导:过往工作受到质疑 舆情回应力度不足
目前,事故的现场救援和处置工作已经结束,但是舆论依然对此事故保持较高的关注热度。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监测数据显示,从事故发生到1月21日12时,相关新闻报道数量近1000篇,微博话题12个。舆论的主要关注焦点有两个方面:
一是百吉公司关于李家沟煤矿的探矿权审批涉嫌违规问题。据媒体调查,该煤矿的发起探矿时间为2007年12月5日,而这个时间之前,原国土资源部(现自然资源部)曾出台规定,暂停受理煤炭探矿权申请。但当地国土资源厅在2007年6月27日,在无依据的情况下将包括涉事煤矿在内的4个探矿权项目作为2004年2月19日以前正式受理项目,向国土资源部申请按遗留问题由当地省国土资源厅按协议出让处置,并获同意。对于舆论在时间节点方面的质疑,国土资源厅却不能出示2004年以前受理的探矿权相关材料并表示“受理审查材料没有归档”。这种巧合的情况和暧昧的回应语调,引发不满和某些遐想。网友“迟到的空头”表示:“谁在利益勾结?谁在背后保护?煤矿开采,暴利行业,谁在获利?必须一查到底。”
二是密切关注引发事故的原因,质疑此前的安全检查流于形式。尽管当地政府部门和企业开展了大量的安全检查和风险防范工作,但是媒体和网民并不买账。大量的防范工作未能有效避免这次悲剧的发生,多数网民认为前期的安全检查工作落实不到位是悲剧发生的原因之一。网民一方面呼吁监管部门深入调查事故原因,严厉问责,借此慰藉在本次事故中的死难工人;另一方面也在对此前安全检查工作落实不到位提出批评,对未来的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效果表示忧心。
由此可见,当地各级政府部门在舆论引导方面仍面临较大困难,需要夯实事故调查和问责归咎工作,尤其是要加强舆情回应的力度和效果,修复社会信任。
责任编辑:张伟
- 一个北移人的初心和使命——记“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2019-07-30
- 国家统计局:2018年发电量同比增长6.8% —增速创近5年新高2019-01-23